天梯山石窟_天梯山石窟简介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天梯山石窟”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武威旅游景点有哪些

2.凉州词?天梯山石窟两首

3.天梯山石窟的特色

4.甘肃低调的城市,不够繁华却藏着北凉皇家石窟,至今游客还不多

天梯山石窟_天梯山石窟简介

武威旅游景点有哪些

       武威旅游景点有雷台公园、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白塔寺、沙漠公园。

       1、雷台公园

       雷台公园位于武威市北关中路,分为饮食文化区、历史文化区、民俗文化区、娱乐休息区、花鸟鱼肆区、接待服务区六个区域。主要景点有雷台湖、丝绸之路群雕、诗思入凉州书画院、天马来仪群雕、九天灵泉瀑布假山、观瀑榭、西凉乐园歌舞厅、把盏听涛阁、醉听堂、五神宫、八仙阁、仙泉亭等30多个。

       2、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也叫圣庙、孔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崇文街,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宠大,造型雄伟,号称“陇右学宫之冠”,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文庙坐北向南,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院,现存建筑以文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这里是历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3、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又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中路乡灯山村,距离武威市区约50公里,是我国早期的石窟之一,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成为喇嘛教寺院。由于天梯山石窟地质结构松软,在历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4、白塔寺

       白塔寺,又名百塔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白塔村,距离武威市区约20公里。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之一,因寺内有一座大白塔,四周环绕九十九座小塔而得名。现存白塔寺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筑构成。寺院有围墙,东西420米、南北430米,墙基宽3.1米,边长26.75米、残高5.1米。有4座城门,8座烽墩。

       5、沙漠公园

       沙漠公园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清源镇,距离武威市区约25公里,是一处以沙漠为基础修建的公园。公园紧贴沙漠,却像是沙漠中的一座绿洲,这里有湖水、草原风光,种植了很多植物,还有成片的梭梭、桦木、红柳、沙米、蓬棵等植物林,环境优美。除了自然风光外,景区内还修建了亭台等园林式的建筑,精致优美。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雷台公园百度百科-武威文庙

凉州词?天梯山石窟两首

       想看就去看吧。

       不过这个石窟当年修水库时把里面的重要文物都搬迁了(壁画和塑像几经搬运部分毁损严重,面目全非),基本原址就剩下一个搬不走的大佛,而这个大佛也被粗糙的修复过。除了这个大佛,其它的窟洞没有栈道上不去。

       去这里只能当一个景点看看,别想去欣赏什么石窟艺术。

天梯山石窟的特色

       凉州词?天梯山石窟(其一)

       青山古雪彩云端,

        水映天梯坐眼前。

        惯看祁连风雨路

        黄羊没入草丛间。

       凉州词?天梯山石窟(其二)

        天梯曾到彩云间,

        秋水春风过眼前。

        本是祁连石没处,

        佛心顿入度尘缘。

甘肃低调的城市,不够繁华却藏着北凉皇家石窟,至今游客还不多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起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其中一大型洞窟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造型生动,神态威严。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南壁上部为云纹青龙;中部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驮有烟焰发光的经卷,下部是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上部绘有青龙双虎,中部绘有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光;下部绘有牡丹花卉。整个壁画笔触清新,色泽艳丽,形象逼真。

       我们来到这里时,黄羊河水结着厚厚的冰层,在阳光下洁白晶莹,明镜一般。夏天从水库乘船瞻仰,天梯山的伟岸雄姿倒影在清澈碧波之中。沿着栈道登临天梯山远眺,黛青色的祁连山脉映入眼帘,层峦叠嶂。山顶白皑皑的冰雪如云如练,使青色的山体显得更加冷峻。湖水映衬着蓝天、白云、青山,像一块温润的碧玉,给这片原本苍凉的天地增添了灵秀之气。

       天梯山石窟,据明正统碑记载,“诸佛之龛,二十有六”,在经历1927年大地震之后,现仅存洞窟18个,计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残破。所有洞窟均经后代重修和妆銮,有的壁画重叠多达 5层。明代正统十三年间,重修广善寺时,对石窟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绘制大量明代壁画。 石窟形制主要有3种:①五柱型(或五塔型),洞窟平面呈横长方形,窟中偏后有中心柱,四面开龛,洞窟四隅,各有一分层方柱,形成五塔式;②中心柱型,洞窟平面呈方形,中心方柱直通窟顶,双层龛顶部四面成斜坡,形成覆斗顶;③覆斗顶型,平面呈方形,顶部覆斗藻井,三壁开龛。前2种多为北凉、北魏窟,后者多为隋、唐窟。

       洞窟残存一些塑像和壁画。雕塑中有北魏石佛头像,北周、隋菩萨像和唐代释迦说法像。13窟系唐代造像,一铺七躯。本尊为善跏坐弥勒大像,高约26米;两侧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虽经历代重修,仍然保留着唐代风貌。第2、3窟亦为唐窟,三龛像,其中彩塑多毁于1927年地震。现存第3窟的释迦结跏像和二胁侍、第2窟的两身供养菩萨,造型匀称,面相丰润,身姿自然,以洗练的手法,表现了温静娴雅的神情,堪称唐塑杰作。 壁画保存不多,表层壁画多为西夏、元、明之作,在剥离重层壁画中露出了北凉、北魏、西魏和隋、唐残画。其中北凉壁画,别具风格,菩萨像直鼻、大眼、厚唇、白鼻梁、宝冠卷发,上身半裸,腰裹长裙,受西域早期壁画影响,与敦煌北凉壁画、酒泉北凉石塔线刻画和炳灵寺西秦壁画风格相近,又有凉州本土特色,具有朴拙之美。 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在开凿天梯山石窟的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和雕塑家、彩绘家。昙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和佛教中心的东移,东下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始了新的开凿生活,成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重要技术力量,昙曜则成为北魏的佛教领袖。据历史记载,439年,北魏灭北凉,从姑臧迁宗族吏民3万户至平城,其中有僧侣3000多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既反映了凉州的人口众多,也说明了佛教的兴盛。这3000僧人实际上就是“凉州模式”的创造者,推动着北魏崇佛风气日渐兴盛。北魏灭北凉结束了河西地区140余年割据而繁荣的局面,曾经盛极一时的凉州佛教及其艺术受到重创,凉州的僧人纷纷外流,除迁平城外,一部分向西迁往敦煌等地,由此也促进了敦煌佛教的兴盛,使敦煌成为继凉州之后的河西佛教中心,并推动了河西石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高峰──敦煌石窟文化的迅速发展。敦煌石窟中的盛唐大佛(130窟)和天梯山的大佛艺术风格相似,说明天梯山石窟的开凿及其艺术风格和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敦煌及河西石窟。

       迁往平城的工匠、僧人中不乏高僧法师。据《释老志》、《世祖纪》、《高祖纪》记载,凉州僧人师贤到平城后,任道人统(管理宗教事务的官职),并于公元452年建议并亲自主持,开始造帝王化的佛教石像。公元460年,师贤去世,凉州高僧昙曜继其职,改道人统为沙门统,继续主持造像工作,并于平城近郊开凿云冈石窟。他只用了短短几年(460~465年)就完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昙曜五窟”的建造,其第五窟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宏伟的雕像和代表作。后经历代开凿,使云冈石窟成为中国最大的石窟群之一,雕造富丽,是全国石窟之冠。据 《魏书·释老志》记载,魏文成帝 拓跋睿和平年间,是由凉州僧人昙曜主持,开凿石窟五所,即第16至20窟。之后陆续兴建,前后历60年,无数的雕塑家在53个洞窟里雕刻了佛像、飞天等5?1万多件。其间主要工程完成在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之前。这些宏大精美的雕塑,是雕塑家们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而凉州僧人及其工匠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佛教文化和石窟寺艺术方面,北凉和北魏是源流关系,即北凉为“源”,北魏为“流”。据《魏书·释老志》记载,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这时起,历经东魏、西魏、北齐直至明清,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龙门石窟群,同时还开凿了巩县石窟和附近的几座石窟。龙门石窟的建造艺术风格,无不体现着天梯山石窟和云冈石窟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南朝文化和中原传统汉文化色彩,又有浓厚的北方文化因素。因此,天梯山石窟称为石窟之鼻祖是当之无愧的。

       曾经在兰州旅行的时候,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内看到过几块北凉时期的壁画,那些极具异域风情的佛像让我印象深刻,甚至跟我在印度旅行的时候看到的有些浮雕有些相似。翻开了一些资料后才知道,原来这些北凉壁画来自于甘肃武威的天梯山石窟,而这些北凉壁画的造像则是受到了印度佛教艺术影响,这或许说明了凉州石窟源自于印度。

        几年之后终于有幸重走了一次河西走廊,除了敦煌嘉峪关和张掖之后,还新增加了武威这一站,或许仅仅只是想打卡一下这座极其重要的中国石窟--天梯山石窟。

        自古由来,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如今看起来有些低调的五线城市武威)就吸引着众多西来东往的高僧来此传佛,像鸠摩罗什、昙无谶等都在这里翻译经文。而让凉州佛教达到巅峰的或许是北凉时期,北凉国主沮渠蒙逊迁都凉州,虽然这个喜欢打打杀杀的君主,却极其崇尚佛教,并且在凉州城南的山崖间开窟造像,这就是有着1600年 历史 的皇家石窟天梯山石窟,同时它也成为了中国石窟鼻祖,从而开启了中国的石窟文明。

        然而很可惜的是,曾经因为修筑水库的缘故,这座 历史 悠久的天梯山石窟不得不进行保护性的搬迁,大部分的洞窟如今已经空空如也,当然搬迁的同时也让这些北凉的壁画重新展现着世人的面前。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刚才提到的北凉壁画,是马且停在甘肃省博物馆内拍摄的照片。这是一组名为彩绘提壶菩萨像的壁画。

        虽然整幅壁画看起来有些残破,但是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画面的细节,菩萨头上不带宝冠却用一根发带扎起形成一个发髻,脸面椭圆,双耳较大,带着大而圆的耳环。鼻梁高隆,鼻梁用白色点染,下身细腰宽肩,臀部却极其丰腴,仿佛就像是一名印度美女刚从印度飞来。

        接着来看看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天梯山唐代彩塑,可以看得出来菩萨的发髻高高束起,脸型微圆但并没有盛唐时期的丰圆,看得出来应该是初唐时期的彩塑。

        说完了这些古文物之后,我们现在开始天梯山石窟之行,从武威市区前往天梯山的话并不顺利,要么乘坐到哈溪的班车在中途下车接着需要步行20分钟才能到达,如果想要更方便的话,那么不妨包车前往。

        从武威前往天梯山石窟的沿途景色很美,一路可以欣赏到祁连山的美景,但是开凿天梯山石窟的地貌却很是特别,这是一个开阔的盆地,四周峰峦如聚,靠近北侧的地方就是开凿天梯山石窟的所在地。

        现存的天梯山石窟主要分为三层,西侧主要保留着10几个小洞窟,东侧则是一个大型的佛龛,也是如今天梯山石窟中最大的看点,也是仅存完好的佛龛。

       这个窟龛中可以看到修复后的23米高的主尊大佛,两侧是相对矮小的二弟子二菩萨,甚至还有2尊金刚造像,所有的塑像均带着浓郁的唐代风格。据说这尊大佛为唐代弘化公主所建造,修复后的大佛依然面带微笑,右臂前伸,指向前方指向磨脐山。

       除了修复后的大佛和雕塑之外,这个窟龛的顶部还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绘制的壁画,大都为狮、象等瑞兽形象,看完这个窟龛后整个天梯山石窟的看点几乎没了。但是这不妨碍我对于这座石窟的喜爱,毕竟那些藏在博物馆中的那些北凉壁画以及唐代彩塑都见证着它作为中国石窟鼻祖的 历史 。

       好了,关于“天梯山石窟”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天梯山石窟”,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